第一年的工作回顧 | 熱鬧點科技 Migo
從 2022 年 4 月加入 Migo 到現在不到一年,應該是還在全力衝刺的階段,不過因為一些衝擊和不確定性,我決定先來回顧在 Migo 做了哪些成果,以及一些想法和心得。希望透過這篇的整理,幫助自己釐清接下來的職涯方向。
工作模式
彈性遠端
一開始因為 on-boarding sessions 的關係,前兩個禮拜都會進辦公室。不過因為疫情關係,加上公司對於 WFH 的彈性也愈來愈大,所以漸漸地變成幾乎都在家上班,有參加活動或重要事情時才會進辦公室XD
我對於 WFH 的工作型態其實適應了一段時間。老實說我並不是很有自律力,加上在家裡很容易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干擾。有陣子我有嘗試去咖啡廳做正事,雖然專注力有提升一點,不過後來覺得還是有些不方便(每次都要膽戰心驚地去洗手間,連伸個懶腰也很難不自在XD),後來還是回來家裡工作😅
為了改善工作效率,我決定重拾在前公司的習慣,透過 notion 建立 weekly agenda 安排每週的計畫與任務,最近也嘗試寫間歇式筆記,試著讓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的分配更加具體,也可以更聚焦在目標上。
我覺得習慣之後,彈性遠端會是個很理想的工作型態,每天可以減少快兩個小時的通勤時間,也可以更有彈性地安排工作或個人的行程。比較明顯的缺點應該就是減少很多跟外界的接觸,需要主動地參與一些活動或社群,才不會整個疏離人群,產生社交障礙XD
團隊協作與溝通
ClickUp 是團隊主要使用的專案管理工具,使用起來還算順手,可以集中 user stories 、 tasks 和 issues 在專案的 space 裡,提供的欄位和功能也算多。
Slack 是遠端工作時最重要的溝通工具,不用特地約 meeting 跟會議室,直接用 huddle 就可以即時跟一人或多人討論,甚至可以雙向分享螢幕,真的很厲害(huddle pending 時放的音樂我也很愛XD)。另外可以建立跟 devops 或開發相關的 channel,可以幫助 workflow 的自動化和開發過程更順暢。
OKR & Reviews
每一季都以 OKR 的準則訂定想完成的目標和實踐方式,使用的工具是 Lattice。除了兩個禮拜一次跟主管的 1 on 1,還有半年一次的 Performance/Peer Review。整體來說我覺得還算不錯,可以確保在工作上做的事情都可以 align 到自己的目標,也能評估自己是否有實踐任務的進度。
不過過程中比較有問題的是,目標的設立基本上要 align 到公司當季的發展重點或核心項目。但是在這段期間,公司並沒有訂定明確的大目標,讓各層級的職責角色有個根據來訂定自己的目標。所以比較難衡量自己的目標對於公司來說到底有多少貢獻。
專案回顧
元件庫
這是我在前公司時就很想做的專案,我很開心在這裡可以完成這個理想,甚至還幫這個專案取名叫做 paintbox
,希望這個元件庫就像顏料盒一樣,可以讓專案開發的人花更少的時間,透過元件的彈性組合,來完成每個應用。
一開始在研究 monorepo 的實作方式時,發現了強大的 Nx
,沒多久後還釋出收購 Lerna
的消息。因此決定用這個工具來建構,同時大量地使用 Storybook
進行元件的視覺化和文件化。
目前在 paintbox
裡不只有 react 元件,也集中專案間常用的 helper 跟 utility,可以增加 codebase 的品質和維護性。另外 registry 的部分則是選擇公司內部就有的 infra- GitLab 的 Package Registry,使用起來的體驗還不錯,不用再額外維護像 Verdaccio 的環境,減少維護的成本。
影片資訊頁 / App Landing Page
這個專案一開始原本是做影片資訊頁的 prototype,考慮到專案的特性跟需求,所以選擇 Next.js
進行 SSR。不過後來有另外一個專案是做 App Landing Page,考量到這兩個專案是可以做統整在同個應用中,就像 Netdflix 或 Desney+ 等 OTT 平台一樣,所以就沿用這個專案來做。
雖然 UI 上很單純,不過還要加上 GA Tracking、Google Map API 的 integration,跟各個團隊有蠻多的一來一往,所以也花了點心力完成這個項目。不過基本上也在理想的時間內 deliver。
內部系統
目前開發或維護過的內部系統大致分以下三類-
- 帳務管理:像是制定影片的期間價格等
- 影音內容管理:管理影片相關的 assets、發布狀態等
- hotspot 相關:Migo 的核心技術之一是可以讓使用者連進附近的 hotspot,不用花費自己的網路就可以下載大流量的影片。而 hotspot 從組裝、安裝到合作店家到資料的同步和維護等都需要不同的系統進行設定
這類型的專案是在 Migo 中最常碰到的。由於是內部系統,對於 UI/UX 的要求沒那麼高,時程也比較有彈性。因此可以多花點心力在研究新技術的導入和實驗,並且一步步建立專案開發的流程、架構和文件化。
帶 junior 的初體驗
第一次帶 junior 其實比想像中順利很多。比起單向地提供 junior feedback,我是偏向用「如何讓他也成為 senior」的心態來帶。工作分配除了依照自身能力和經驗以外,也會以對專案的熟悉度,互相討論分工,所以合作起來也蠻順暢的。
當 junior 卡關或是有問題反應時,我會直接跟他 huddle 一起解決,希望能縮短瓶頸的時間。過程中我也獲得不少解決問題的經驗,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。另外我們也在 Notion 上共同經營 frontend tech resources page,不定期地分享自己看到的技術資源,我很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,除了比較不孤單,也能發揮 1+1 > 2 的效益。
後記
從剛進去到 11 月左右時,我並沒有對公司的營運狀況有什麼疑問,從 all-hands 中分享印尼的使用者回饋和業務的擴展規模來看,我也抱著很美好的想像,相信這樣的商業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到當地收入不高的人,也相信將來會推動到其他開發中國家,像是菲律賓、印度等,擴張公司發展的版圖。
直到 11 月底台灣辦公室突然大量 layoff ,有些同事甚至 leadership 陸續離開,我才認真去了解公司背後的結構和財務問題。雖然 CEO 不斷地向大家信心喊話,保證可以度過眼前的難關。但當碰到人生第一次的欠薪時,我決定認清現實,提早規劃職涯的下一階段,同時也反省自己在轉職和工作期間是否有產生遲鈍和疏忽的地方。
不過我並不後悔決定來 Migo,如果繼續待在前公司,會比較難接收到不一樣的刺激和開發文化、學到新的技術。我很喜歡 Migo 的同事跟主管們,大家都很 open mind,彼此交流各自擅長的地方。也因為這份工作,證明了我有身為資深前端的價值。
雖然接下來要面對各種考驗,也不知道下一步我會在哪裡,但是打完這篇回顧後,原本有點焦慮的心理終於有點踏實感,讓我知道自己還是有在前進的。希望跟我同樣正在叉路的你,能夠多少掃除一些迷茫,走出適合自己的路。
第一年的工作回顧 | 熱鬧點科技 Migo